第八百八十二章 院制之争

塞外流云 / 著投票加入书签

800小说网 www.800xiaoshuo.info,最快更新大清巨鳄最新章节!

    大清从京师到地方的官员不论文武可以说都是推诿扯皮的高手,肃顺身为首席军机大臣对此可谓是深有体会,他也清楚两院制确实存在这些个弊端,但太后以及满蒙官员都倾向于英吉利的两院制。

    原因很简单,英吉利的上议院议员是由贵族组成,包括王室后裔、世袭贵族、终身贵族、上诉法院法官和教会大主教及主教,且是不经选举产生的,这对于宗室和满蒙勋贵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而更为重要的是,一院制容易出现团体独裁,产生独裁政府,慈安和一众满蒙勋贵都担心日后元奇操纵议会。

    肃顺本人也是极力赞成仿效英吉利的两院制的,沉吟了一阵,他才缓声道:“国城兄说的不无道理,但太后和满朝文武基本都是倾向于仿效英吉利的立宪制度。”

    易知足态度强硬的道:“这事没有商榷的余地,必须实行一院制。”

    见他态度强硬,肃顺也不再纠缠,转而道:“君上大权.......。”

    不等他说完,易知足径直道:“君主权利可以参照英吉利女王。”

    英吉利是典型的虚君,肃顺苦笑着摇了摇头,“太后这次是诚心诚意的推行宪政,国城兄能否多多少少做出一些让步?如此也好尽快促成朝廷实行宪政。”

    “原则上的东西,你让我如何让步?”易知足抬了抬下巴,“审核一应法规需要时间,将我的态度如实奏报罢。”

    送走肃顺,易知足缓步踱回书房,英吉利是君主立宪的典范,这些年元奇的大小报纸介绍英吉利宪政制度的文章可谓是连编累牍,堪称是深入人心,如果朝廷坚持要效仿英吉利的君主立宪制度,还真是个大麻烦。

    他正琢磨着,赵烈文缓步踱了过来在门口探了下头,见他一副沉思的模样,连忙蹑手蹑脚的退回去,不想易知足却道:“既然来了,就进来罢。”

    赵烈文一笑,迈步进房试探道:“肃相出难题了?”

    “朝廷欲效仿英吉利实行两院制......。”

    “这是情理中事。”赵烈文道:“一院制等于是剥夺了宗室勋贵进入议会的资格,也等于是极大的削弱了他们的权力,他们轻易岂会同意?必然是极力抗争,大掌柜不妨先同意实行两院制,以后再改过来,美利坚当初不就是一院制,后面改为两院制?”

    易知足点了点头,“先看看吧,实在不行,也只能如此。”

    “一院制、两院制各有利弊.......。”赵烈文连忙抓住机会道:“学生也不甚明白,大掌柜为何执意要实行一院制,只是担心两院互相掣肘,效率低下?”

    易知足看了他一眼,道:“一院制确实有弊端,但如果政策正确,方向正确,一院制的益处就很大,避免了很多掣肘,利于国家繁荣昌盛。”

    赵烈文道:“那如果政策和方向错误了呢?”

    “如果政策和方向错误,不管什么院制也没用!”

    “两院制能最大限度的避免政策和方向错误!”

    略微沉吟了下,易知足才一字一顿的道:“我能保证百年之内的政策和方向正确!”

    赵烈文似乎较上了劲,追问道:“百年之后呢?”

    易知足不急不缓的道:“百年之后,我国应该已经具备实现真正民主的基础,届时再改回两院制也不迟!”

    “难!”赵烈文摇了摇头道:“两院制改一院制易,一院制改两院制难!”

    这话透彻,长达百年的一院制极其容易形成独裁局面,要想改为两院制,确实是难,而且不是一般的难,易知足吞的一笑,“能保证百年的政策和方向正确,我国早已傲视全球,百年后即便内乱也不足以动摇根本,咱们何必杞人忧天?”

    确实是想的太远了,赵烈文不再与他辩论,转而道:“眼下这一关怕是难过,朝廷绝对不会同意一院制。”

    易知足长叹一声,道:“且看朝廷是何反应。”

    京师,紫禁城,养心殿,东暖阁。

    慈安看着手中的电报半晌没吭声,十三个国务大臣名额,元奇要六个,这吃相不算太难看,不过陆军大臣她还是打算要争一争,令她不满的是易知足居然限制满蒙大臣入阁的名额,只给四个!而最让她无法接受的是,易知足不同意仿效英吉利的两院制,坚持一院制!

    良久,她才瞥了一眼跪在珠帘外的军机大臣沈桂芬,缓声道:“平身,赐坐。”待其谢恩落座之后,她才接着道:“元奇咄咄逼人,当如何应对?”

    “回皇太后。”沈桂芬从容回道:“当据理力争。”

    慈安有些意外,反问了一句,“据理?”

    “英吉利乃君主立宪之典范,与我国国情也颇为相似,既要推行宪政,自当仿效英吉利实行两院制。沈桂芬不急不缓的道:“再则,美利坚亦堪称宪政之典范,立国之初实行的是一院制,十年之后便改为两院制,由此足见两院制之优越。”

    顿了顿,他接着道:“长期以来,南北大小报纸皆不遗余力的宣传介绍英吉利、美利坚两国的宪政制度,朝廷可以引导舆论造势以逼迫元奇同意两院制。”

    舆论绑架,慈安不由自主的想到了这个据说是易知足发明的新词,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易知足可没少利用舆论来逼迫朝廷,她心里不由的生出一股快意,这法子不错!略微沉吟。她才道:“国务大臣名额呢?”

    沈桂芬也不希望满蒙大臣占据过多的国务大臣名额,当即斟酌着道:“十三国务大臣,元奇据其六。满蒙据其四,尚余三,朝廷汉大臣亦不在少数......。”

    听的这话,慈安不由的暗叹了一声,确实不宜再少了,眼下这情形必须笼络朝廷汉员,否则那些个汉员必然会离心离德,顿了顿,她才道:“陆军大臣,能否争取过来?”

    “回皇太后。”沈桂芬缓声道:“西北扩张既是托词,亦是事实,元奇在西北兴建铁路,扩军备战已非一日,一直在待时而动,另则,北洋水师、八旗新军之战舰军械弹药皆须仰仗元奇供给,铁路运输亦大多为元奇所掌控.......,这陆军大臣,元奇不会放手,朝廷亦争不过。”

    即便明知这都是事实,慈安的脸色仍是有些难看,“兵权、财政尽操于元奇之手,总理大臣岂非是形同傀儡?”

    一旦推行宪政,便是元奇之天下,这难道还看不透?沈桂芬暗自腹诽了一句,才道:“总理大臣以及内阁之权责,皆出自议会,内阁与议会互为制衡,微臣窃以为,施行宪政,必须实行两院制,不容有丝毫退让!”

    慈安微微颌首道:“进行舆论引导,逼迫元奇退让。”

    两日后,北方各省大小报纸同时刊载了一篇名为《论宪政之议会制度》文章详细介绍了一院制和两院制,罗列了两种会议制度的优劣,点出大清国情与英吉利极为相似,并指出当今西洋各强国——英吉利、美利坚、法兰西等各国尽皆实行两院制,文章末尾,更是明确提出大清推行宪政必须实行两院制。文章署名,赫然是沈小山。

    沈桂芬字经笙,又字小山,本籍江苏吴江,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曾先后典浙江、广东乡试,督陕甘学政,充会试副总裁,门生故旧遍布朝野,这篇署名沈小山的《论宪政之议会制度》一经刊载立刻就在朝野上下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在预备立宪之期将尽之际,身为军机大臣的沈桂芬撰写的这篇文章无疑是一个极为明显的信号——朝廷正积极着手推行宪政!一时间,宪政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

    上海,镇南王府,长乐书屋。

    易知足放下报纸笑道:“是不是有种熟悉的感觉?”

    “舆论绑架。”赵烈文道:“朝廷这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易知足点了点头,“知道进行舆论引导了,有进步。”

    “这些年元奇和朝廷介绍宣扬的都是英吉利和美利坚的宪政制度。”赵烈文缓声道:“朝廷此举虽有班门弄斧之嫌,但若真打舆论战,咱们未必能赢。”

    “不论输赢,这场舆论战都得打。”易知足不以为意的道:“赢了更好,输了也能让世人详细了解一院制。”

    赵烈文一笑,“大掌柜这是要亲自上阵?”

    “我来抛砖引玉。”易知足笑道:“好长时间没热闹瞧了,报纸的销量都有些下降。”

    两人正说笑着,林美莲进来禀报道:“大掌柜,肃相来了。”

    “看来是有回音了,咱们去迎迎。”易知足说着起身迎了出去,在院门外一见面,他就明知故问的道:“这沈小山可就是人称‘吴江相国’的沈桂芬?”

    肃顺拱手笑道:“班门弄斧,让国城兄见笑了。”

    “看来朝廷的决心不小。”易知足说着伸手礼让,肃顺一边谦让一边道:“还不都是国城兄逼的。”

    易知足笑道:“打一场舆论战也好,把.民众对宪政的热情调动起来。”

    两人进的书房落座,肃顺才缓声道:“太后电旨,推行宪政,必须仿效英吉利实行两院制,没有一丝一毫的商榷余地。”

    易知足递了支烟,自个也点了一支,这才道:“其他呢?”

    肃顺道:“就这一条!”

    易知足看了他一眼,道:“这是最关键的一条。”

    长叹了一声,肃顺才道:“太后同意仿效英吉利实行君主立宪实属不易,又何必节外生枝?国城兄素来皆是以大局为重.......。”

    “我正是以大局为重。”易知足打断他话头道:“我不希望日后反复折腾。”

    “事有轻急缓重,当前首务是顺利实行宪政。”肃顺道:“日后若是发现两院制不合适,再尝试改为一院制也不是不可以,何必非要急于一时?若是因此闹僵,岂非得不偿失?”

    易知足抽着烟不吭声,肃顺的话不无道理,不过,他现在得抻着,若现在松口,慈安不定会得寸进尺又提出其他要求来。

    见他不吭声,肃顺闷声道:“这事总的有一方做出让步,恕我直言,太后压根没有让步的可能,太后转变态度赞成虚君立宪,保皇派已然是群情汹汹,一院制等于是断绝了以宗室勋贵为主的保皇派们最后一点希望,太后若是同意,必然成为众矢之的,不定还会闹出什么乱子来。”

    易知足神情肃然的道:“这事我会慎重考虑。”

    见他如此表态,肃顺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当即转了话头,“恭王应该快到上海了罢?”

    “今天到。”

    听的这话,肃顺站起身直言不讳的道:“恭王擅自离倭来沪,暂时还是不碰面的好。”

    易知足点了点头,站起身道:“我送你。”

    送走肃顺,易知足静心思忖了半晌正打算动笔写篇文章,林美莲进来禀报道:“大掌柜,恭王来了。”

    “还真是不经念叨。”易知足轻声嘀咕了一句才道:“请他进来罢。”

    不一会,奕?就快步进了院子,见的易知足站在台阶上迎接,他心里暗松了口气连忙加快了脚步,他连招呼都没打一声就赶来上海,心里多少有点忐忑,担心易知足给他脸色看。

    快步上的台阶,他拱手笑道:“青岛居然还有十余艘铁甲舰,国城兄瞒的好紧。”

    易知足拱手还礼淡笑道:“本来是准备给英吉利一个惊喜的,却提前暴露了出来。”

    给英吉利一个惊喜?奕?讶然道:“与英吉利会爆发战争?”

    “进去说。”易知足伸手礼让道,进屋落座,他才接着道:“每一个大国崛起,都会伴随着无数的战争,英吉利在亚洲有着广袤的殖民地和巨大的利益,迟早会有一战的。”说着,他反问道:“有何打算?”

    奕?微笑着道:“听国城兄的安排。”

    易知足瞥了他一眼,道:“我可没让恭王赶来上海,别藏着掖着,有什么打算说出来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