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大婚上敢出幺蛾子,也是够厉害(2)

白雪霖 / 著投票加入书签

800小说网 www.800xiaoshuo.info,最快更新嫡女复仇路:妖孽夫君你走开最新章节!

    南宫宸一直看着跪在一旁沉默不语却泰然自若的顾忆,听着李婉清如此不罢休,心里有了一丝厌恶,轻微皱了皱眉,有些不悦。

    皇上自然也是瞧见了南宫宸面色上的不悦,便道:“太子,今日本就是你的大婚,这也是你的太子宫的事,眼下你就自己来主持吧,朕就不参与了。”说罢,皇上坐回到了主殿上,不再插手。

    南宫宸俯身微微点了点头,冰冷的目光扫过李婉清,不悦道:“被你一耽误,这吉时都过了,你就来说说吧。”说完看了一眼不远处的太守大人。那全身上下的霸气凛然震慑全场,让人都一一害怕退了一步。

    李婉清被南宫宸一扫,额头上的汗珠也滚滚而下,双膝有些打斗,但还是咬着牙说道:“殿下,臣妾没有说谎,顾忆今日早上确是穿着素白之衣……”

    “本宫问你,证人是谁?”南宫宸懒得给她废话,直接狠厉道。

    “是……”李婉清看了一眼三王爷,随后低下头道:“证人就是三王爷的侧妃,芙蓉。”

    此话一出,众说纷纭。站在三王爷边上正在看戏的芙蓉没想到这个李婉清居然拉自己下水,一时有些懵住。

    南宫宸转身看着芙蓉,冷道:“既然如此,那你就说说,你如何证明。”

    芙蓉看了一眼自家旁边的三王爷,随后又看了一眼南宫宸,瞬间眼神姿态娇柔万分,款步走过来,对着皇上和皇后福了福身,又对着南宫宸福了福身,娇声道:“殿下,臣妾是又看到。今日嫡姐大婚,我作为妹妹自然是要回娘家贺喜的,今儿个早上原本想去姐姐闺房看看是否准备好了没有,却没想到过木兰窗的时候正好看到姐姐和这个婢女正脱下喜服换上这件素白之衣。”

    “哦?你亲眼见到的?”

    “是的,殿下,臣妾站在窗子外亲眼所见,姐姐换上素白之衣在屋里欢喜了好些时候,等到殿下你迎亲队伍来的时候我当时有些害怕就装作婢女通报了一声,姐姐才匆忙换下来。”

    “你是太子妃的妹妹,瞧见了也不进去阻拦,你到底是好心通报还是居心叵测?”

    “殿下,冤枉啊,臣妾当时只是害怕……”

    “你害怕?那你瞧见了又好心通报了为何还与太子宫的侧妃说了?现如今闹到这里,耽误了本宫大婚的吉日吉时,你说吧,你罪该如何!”

    “殿下……臣妾只是担心……”眼瞧着芙蓉面日莲花,眼泪婆娑,旁边的三王爷倒是站出来道:“太子殿下,如今你应该查查这件素白之衣的来历和目的吧,您是不是矛头对错人了。”

    顾忆冷笑了一声,抬起头来,道:“三王爷此话就不对了,殿下从始至终都在查素白之衣的来历和目的,既然这件素白之衣被说成是我诅咒太子殿下,那自然旁人、旁系、连带都得查清楚,问清楚,若只是针对被怀疑的对象,问不出就严刑拷打,那岂不是会走上冤案这条路?”

    顾忆话一出,刑部的几位大人都连连点头。

    一旁的吏部陈大人站出来对着皇上殿下行了行礼道:“殿下,太子妃此言有理,何况诅咒太子这等灭九族的大事不可因为证人草草一句凭空造词就断案。”陈大人话一出,众臣都附议。

    三王爷被断了话拂袖站在一旁怒目相斥不语,这边顾忆拜了拜,对着李婉清道:“你说这件素白之衣是我为了大婚制造的?你可有见过这件素白之衣的面料?太子宫上下都知道,我乃是三天前才回来的,而且也是回来后也才知道皇上的隆恩,将我赐予殿下做正妃,那这三日的时间,我到何处去找这个纱布的面料。”

    掌司局一听,便上前瞧了瞧素白之衣,然后禀报道:“皇上,太子殿下,此等面料就我天朝来说并没有,甚至连宫中近些年收的贡品丝绸都没有此等面料。”

    顾忆瞥了一眼李婉清淡然道:“既然如此,那你倒是告诉我,这么短的时间内,我去哪里找到这样的纱布来做这白素之衣?”

    李婉清面色一白,随后吼道:“我哪里知道,总之这就是你制造出来的!”

    顾忆点点头:“我说了,这件素白之衣是我的不错,而且是三月前制作的,三月前我只是殿下身边一个小小的婢女,怎么会为了制造一件素白之衣为了大婚时诅咒太子?这不是空无须有的捏造吗?殿下,还请换臣妾一个公道。”

    “你胡说!就算皇朝没有此等面料,那也是你知道自己即将嫁给太子殿下所以布了这个局,想要诅咒太子殿下,所以在外面收集到的,你是从药王谷回来的,药王谷肯定有此等面料!”

    看着李婉清已经语无伦次,顾忆也懒得给她废话,冰冷着目光看着她道:“从药王谷回来,一路上我都与殿下同行,若是有此等素白之衣,难不成殿下不知晓吗?倒是你,轻易听信他人,为了争宠时日都不看了,李良娣,你当真是糊涂不为你的孩子考虑?”

    闻此一言,李婉清软跪在地。芙蓉倒是俯首继续道:“殿下,人证物证聚在,她顾忆只不过是在狡辩而已!”

    “认证物证都在?你以为有了你随便捏造的认证就可以定罪吗?若是你有心设计,不妨好好看看几部吏部史记。”